汉语搭“桥”,中美校长“南开协定”:求同存异、彼此包容、关注未来
2/16
管乐合奏《Mission Impossible》
3/16
合影
4/16
合影
5/16
美国北岸112学区学监Michael Lubelfeld
6/16
美国戴维斯学区副校长Benjamin Hill
7/16
民乐小合奏《寻声丝竹》
8/16
市教委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李世玉主持
9/16
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邓睿致辞
10/16
赵勇教授作“中美教育体系对比”讲座
11/16
重庆巴蜀小学副校长潘南
12/16
重庆南开中学副校长毛明山与美方学校签约
13/16
重庆南开中学校长田祥平
14/16
重庆人民小学校长杨浪浪
15/16
组舞《悠悠·问月·忆故人》
16/16
组舞《悠悠·问月·忆故人》
“重庆是著名的桥都,而汉语桥是一座能进一步增进中美教育沟通、互信的友谊之桥。”11月8日,伴随着悠扬的《茉莉花》旋律,“汉语桥——美国校长访华之旅”中美(重庆)中小学校长教育对话会暨签约仪式在南开中学艺术馆举行。
南开中学学生艺术团用管乐合奏《Mission Impossible》、组舞《悠悠·问月·忆故人》、民乐小合奏《寻声丝竹》三个精彩的暖场节目向外国友人表示欢迎。
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邓睿致辞,他对美方来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近年来重庆和重庆教育的发展,希望中美双方学校进一步增进互信、加强交流,建好“汉语桥”这座无形的沟通之桥。市教委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李世玉,以及重庆和美国7个州双方共80所中小学校长出席对话会。
行程·4天重庆之旅,2天在南开
据了解,11月3日,来自美国的200位教育行政官员和主流中小学校长应国家汉办邀请来华参加2018年“汉语桥——美国校长访华之旅”活动。其中7个州的28名教育官员和校长于11月5-8日在渝活动,与重庆基础教育界同行展开交流,洽谈在语言教学、师生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
而在密集的4天重庆之旅中,28位美国校长有2天的行程安排在了南开。继11月6日参加中美(重庆)基础教育风采展示会,在南开听京剧,学雕花,体验中国课堂文化后,11月8日,他们再次步入南开,领略校园文化,对话中美教育的未来。
观点·教育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人
对话会前,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杰出教授赵勇作了1个多小时的“中美教育体系对比”讲座。赵教授对比分析了中美以及一些亚欧国家教育方式的不同,希望两国学校借鉴优秀方法,不拘泥改造过去,致力创造未来。
“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石头没有了。”赵教授用一个生动的例子,强调了教育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人,而应更加注重教育的本质,更加注重培养人才的多样性。只有多样化的人才,才能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他表示,过去总会把教师比作园丁,花园里种什么花完全由园丁决定,喜欢玫瑰,那郁金香就变成了杂草。
赵教授还谈到,美国学生考试分数可能没有中国学生理想,但美国学生充分自信,因为美国有一个开放的具有原谅性的教育系统,美国中小学允许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很大。“就如同美国国旗一样,不允许你越过红线,但有无数条红线让你越。”赵教授希望双方在交流学习同时,能更加包容孩子犯错,因为只有犯错,才会不断探索,人生是不断探索学习的过程。
对话·中美教育应像火锅一样求同存异、相互包容
对话会上,重庆南开中学、重庆巴蜀小学、重庆人民小学以及美方两个学区代表就国际化办学和交流合作经验作了分享。
重庆南开中学校长田祥平以“复活节的蛋”“涂鸦墙”“实验用眼镜”“哈佛的女生”等小故事讲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还列举了南开棒球队外籍教练要求队员将球棒摆成花的形状,不要随意摆放的例子,突出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田校长以美国校长们这几日品尝到的鸳鸯火锅来形容中美教育的发展,“吃到最后,红汤里有清汤,清汤也变成了红汤。”他表示,中美教育双方应该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相互包容,始终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
对话会结束后,中美双方学校签署了20余份合作协议,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聚焦中美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强化对中小学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探索,促进双方师生的思想碰撞。
“汉语桥——美国校长访华之旅”在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南开中学也借此机会展示了中国基础教育的良好风貌并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而同美方学校成功签约,则进一步加快了南开中学的国际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