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活动

南开中学高二年级五云山寨社会实践丨山村风景勤无限,插秧编竹火生烟

5月6日,立夏刚过,重庆南开中学高二年级全体师生来到五云山寨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室走向田间,走进生活、亲近泥土、贴近乡村,这是青年学子成长的必修课。

半期之后,高二年级将陆续开展走进田间社会实践、自编操比赛、雷雨话剧节、自画衫展览等活动,丰富立体的南开课程,为成长提供多样化体验。社会实践便是半期后的第一站,躬身实践,让青年知稼穑之艰难,贵谷务本,体验生活之本,持家之本,务实之本,赓续勤劳传统,立能增能砥心。

农事

农事插秧充满着人间情味。“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杨万里《插秧歌》里春耕夏种的场景,犹如一幅美妙的风俗画。农事体验,让学生认识农具,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条件,掌握常见种植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探究种植乐趣。更重要的是,从书本到田间,是对知识的具象呈现,也是对传统农人精神的沉浸感知。“吾生十指不沾泥,毛锥便得傲蓑衣?”杨万里因以观察者并非实作者而感到惭愧,那么新时代的青年,在信息时代不忘田间,挽起裤管下田,既是传统延续,也是务实之本。

非遗

一片属于竹林的诗意与远方。“斫竹编青篮,门前开蟹簖。”将天然翠竹演变成精巧美观实用的器具,这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灵巧的双手在“一压一挑”的上下翻飞之间,在“一经一纬”的纵横交错之中,亲身体验竹编技艺,感受传统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深切体会传统手工制作的不易。编花篮、编小船、编文具……这些独具匠心的创造,激起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个性化的审美能力。

千年磁器口,梦里陈麻花。这是沙坪坝人专属的记忆。在陈麻花的制作中,同学们跟随手艺人,学习和面、揉面、擀面、拧花等工艺流程。同时,在小组合作中感悟共为一道美食的团结协作。当一根根金黄的麻花在油锅中翻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时,大家都不禁惊叹于传统手艺的奇妙。“碧油煎出嫩黄深”,这是东坡对麻花的描述,而同学们亲手制作“嫩黄深”的麻花,更能体验“拧麻成花”的智慧。

烟火

郁郁茂林山野,袅袅炊烟人间。野炊,是烹饪者的舞台,是美食者的战场。作为传统的集体户外活动项目,野炊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具有恒久的魅力。学生在大自然的苍穹下,用几块石头、一口铁锅,拾柴搭灶,体验野外生火做饭的乐趣。这不仅是一次野外生存技能的学习,更是一次团队协作和感恩之心的培养。当然,最享受者应该是老师,必须每一口锅都要饱食一碗,再来几句夸赞以消食。

团队

越岭跨山,攀岩翻墙,要的绝不只是勇气,更要班级的齐心协力。毕业墙挑战是一次对学生意志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考验。面对高高的墙面,他们没有退缩,在教练教导下,从无序到有序,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当最后一个学生被成功拉上墙头时,欢呼声响彻山谷,那是对团队精神的最高礼赞。毕业墙,这个名字,对南开的同学们而言,其实是团队意志下的一次成功跨越,今日翻越城墙,他日跨越山海。

一周的活动中,同学们还参加了应急救护训练,了解了应急救护基本知识,掌握了必备应急技能。通过模拟救护,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正确规范进行应急救护,拥有应急智慧以及顺利逃生的技能,并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11.jpg

班主任说实践

唐生林:勤四体,分五谷,插秧让孩子们第一次亲密接触教材中的禾本科植物,知道什么是丛生根什么是披针叶;炸麻花让孩子们见识到油面混合,食物的清香,同时收获生活版的DNA双螺旋;劈柴、生火、烧油、下锅,尽管浓烟滚滚,手忙脚乱,但那种自己获取食物的快活洋溢于表。第三次经历毕业墙,所有细节尽在掌握,仍为孩子们的热血互助、团结担当而热泪盈眶­----这就是青春啊!

李亚杰:短暂的五云山寨社会实践,对各位同学而言更多算作是繁碌学业之外的一次小憩。这短短的两天生活,何尝不是一次成长的洗礼与积淀。时代洪流裹挟之下,工具理性极度泛滥,价值理性极度匮乏,很多意义被无情消解,但这次实践相信大家感受到了一种人生的真实。动手的能力,协作的能力,坚持的毅力,挑战的魄力……当你踩在同学瘦小的肩膀上的翻阅于你而言是莫大的阻隔的那堵墙的时候,当你看到同学红肿的臂膀和擦痕的时候,当你拧成了一个又一个小小麻花的时候,当你拿着秧苗走进水田亲近泥土的时候,我相信你感受到了不同于书本字面的别样真实。身体的局限性,智识的局限性,在那一瞬间都别样的清晰。正所谓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希望大家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能够明白,人生不设限,步步好蜕变,衣沾不足惜,异日秋可期。相信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种别样的丰收!

廖定一:此次五云山寨研学实践活动已经落下帷幕,对同学们来说这既是一次凝聚班级的活动课,也是一次耕读教育的实践课。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两行正路,惟读惟耕”的价值取向深植在中华文化命脉之中,继往存续,一至于今。下田、插秧、手作饭食,这些体验对很多同学来说是从未有过的。时易世变,南开学生不能只做“君子谋道不谋食”的纸堆学问,在田野的躬耕中方能感悟劳动之贵重,切身体验到现代“劳育”的理念。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往同行,不仅翻越了有形的毕业墙,还翻过了人生中的一堵无形墙,上了一堂“团结就是力量”的生动课程。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南开的同学们迈出了从了解“耕读”到体会“耕读”的坚实一步,为踏上日新月异的高三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习武修文,健体唯勤。“七百年山寨白云蓝天,第一等要事读书实践”,第一等的事,在大地上,在生活中,浓浓烟火气,骎骎南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