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丨重庆南开中学国际课程中心4名学子获剑桥大学录取!
2024年1月24日,剑桥大学正式放榜,重庆南开中学国际课程中心高2024届陈施旭、樊邦爱、田怡男、严偲宁,喜获4枚预录取Offer!
剑桥大学
G5超级精英大学
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2
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3
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4
2023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8
陈施旭:高2024届21班,被剑桥大学土地经济专业录取
我自认是一个对未知感到恐惧和迷茫的人;但回忆在南开的两年高中时光,我发现我其实是被南开带领着,去完成一些不敢想象的事情,取得了听起来遥不可及的成绩。
高中刚进校,迷茫的我就在陈伊黎老师的支持下参加了FBLA。我还记得我和队友赛前一天晚上在酒店房间里排练了好久好久,直到赛前都还在问比赛技巧。赛后,得知我们是第一名,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那是第一次在国际部,我感受到了方向。后来,我又参加了NEC和IEO等团体经济比赛。在这些比赛取得成绩的同时,我认识到南开集体的重要性。在这里,除了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我还遇见了我自惭形秽的队友,共同进步的伙伴,一起开怀大笑的朋友。这里的晚自习不只有学习,也有抓起吉他随思绪一起悠扬的音符,还有在塑胶板上拼凑出的点点画和班级记忆。
我录取的土地经济专业剑桥大学只有面试没有笔试,所以我们作为非母语者,在和英国本土学生竞争中,难免觉得困难。语言能力,毫无疑问,是剑桥文科类面试最重要的基石。南开课上丰富的Presentation机会,也给了我锻炼口语的机会:自己设计一款女性防骚扰装扮,介绍我最爱的旅行目的地,展示我最感兴趣的历史时期…… 每一次presentation于我而言不只是向外输出,也是向内输出:向我自己展示自己关心的、热爱的。各种经济比赛中case/presentation的磨练正成为了我面试时口语的补充。后来,我也有参加NHSDLC英语辩论赛,在辩论的过程中,掌握用英语表达、捍卫、驳斥观点;而这些在剑桥面试中同样有所体现:你如何看待教授提出的问题,如何驳斥教授提出的counterargument,如何解释你的理由…… 这些都是剑桥面试中教授选拔学生的标准。从阅读到口语,从输入到输出,在南开的两年里,英语,对我而言,从生拗口的词汇逐渐地变成脱口而出的一句应答。
说到阅读,高一的寒假,南开布置的英语阅读作业对于向来不爱阅读的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最后,我逼着自己看完了选择的Why Nations Fail,完成了我在土地经济方向阅读的第一本书。也是那时候,我get到了non- fiction的魅力,以至于后来的The Triumph of City, The Great Death and Life of American Cities, Poor Economics 我都读的非常开心。高二下,朱老师、唐老师、郑老师还带领着我们阅读了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更补足了我在政治领域的空白。随处可见的阅读海报、颇负盛名的读书会、不断举行的阅读研讨会。我想南开对阅读的重视,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是我拿到土地经济这样十分综合的学科的offer的重要因素。我也从一个讨厌阅读的人逐渐变成一个会主动选上一本自己喜欢的题材的书籍,盘着腿坐在椅子上看上几个钟头的读者。
我很幸运在南开遇见我的老师们。亦师亦友,他们提供的不止于指导,而更多的是陪伴。Kiko(容怡老师)的自信心灌输和写了一遍遍的AP Lang作文,爽爽(夏爽老师)每次腼腆的笑,Jing姐(班主任黄婧)一如既往的犀利总结,伊黎的那句“有你的竞赛都没问题”,Junyin(郑钧尹老师)的语法题和到校催促,唐霜老师和邹佳兵的一遍又一遍的文书重读,Nicole(朱琳老师)帮我模拟面试的时候记下的笔记,邹邹(邹雨辰老师)心理课送的巧克力……
我还要感谢申请季挑灯夜战的自己。申请季毫无疑问是对我心态的一次磨练,我有过崩溃,有过迷茫,有过怀疑;我也会在新年夜一个人跨年,啃着自己最爱吃的烧鹅外卖,回来接着伏案写文书。拨云见雾后的我不想云淡风轻来上一句“I knew it”,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封offer背后,是我多少个日夜的焦虑和惆怅。“You do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是申请季带给我最好的礼物,是我最珍贵的成长。我不庆祝成功,我喝彩每一次竭尽全力,为每一个申请季的你我而感动。
田怡男:高2024届20班,被剑桥大学数学专业录取
剑桥大学对我来说曾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当梦想成真的一刻降临时,除了喜悦,更有一份淡然吧。过去两年,赢过,输过,笑过,哭过。回顾过往,有很多可以分享的点滴……
关于语言标准化考试,我建议大家提早准备,平时要多花时间,注意日常的积累,为后面做自己兴趣相关的准备留足时间。而在AP学习方面,足够数量的选课是冲击名校的基础,日常学习必须高质量,高效,不能让AP课程占用太多的精力成为负担。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和老师交流,和同学讨论,及时弄懂,提高效率。
我其实一开始并不清楚最后要学什么,高一下学期时跟着南开物理奥赛教练陶朗毅老师和当时已经获得牛津大学物理系录取的王迁喻学姐在校内上了一学期物理培优课。那时对物理产生很大的兴趣,但是当和同学参加IYPT的比赛时发现相对实验,我更喜欢理论。大理科的学习给我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也让我在多种尝试之后找到自己最终的兴趣方向——数学。
确定了方向之后我把大量课余时间投入到了数学学习上,平时我经常跟夏爽老师和陈宇老师交流。有不会的题便去找夏老师求助(甚至有次看电影时看见一道无穷级数求和的题不会做也去问夏老师哈哈),夏老师总是很耐心细致地给我解答。除了学校的课程,我还自学了一些大学教材,如Ross Sheldon的概率论,这本书已经被我翻烂了。过生日时同学送我一本《裴礼文数分题集》,这本书在我准备剑桥大学笔试时提供了很大帮助。对于一个矢志投入数学世界的人来说,大量的做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我平时经常登入AOPS进行训练,还找到美国各个大学举办的数学比赛真题自己刷。持续高强度的练习培养了我深入思考的习惯和专注力,这也为我在申请时各个学校突然来临的面试做好准备。此外,我参加了很多数学方向的比赛,如 Duke Math Meet, Canadian Math Olympiad等,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赛现场浓厚的氛围和赛后的学术分享都让我更加明确自己的选择。到了高三,学校的留学预备课程还加上了线性代数和计算机语言等,这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为大学的衔接做好充分的准备。
拿到剑桥的录取,我心存感激。感谢学校,感谢老师们,他们的支持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我还要感谢南开往届的学长学姐们,尤其是2022年考入牛津大学王迁喻同学、剑桥大学的朱航宇同学和高2023届剑桥大学赵睿聪同学。尽管有大学沉重的课业,他们仍抽出时间给我答疑解惑,在迷茫时给我指明方向。
最后, 有同学可能会好奇我选择了什么学院,我从小就被霍金的故事所激励,也读过他写的《时间简史》,最后我选择了trinity hall,这是霍金攻读博士学位的地方,希望我能在霍金教授学习过的地方,度过未来无悔的四年。
樊邦爱:高2024届20班,被剑桥大学数学专业录取
从两岁开始,我就对数字倍感兴趣:2看起来像一只鸭子,5像一个水壶,8则形成了一个无尽的循环。进入学校后,我通过解谜题和游戏发现了数学的魅力,也从黄金比例、音乐音阶中体会到这门学科的实用性: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元素。
为了满足日渐增长的好奇心,我开始探索学校课程之外的数学知识。于是我自学了诸多数学教材,同时积极参加线上研讨会。除此之外,我也时常与学校老师交流讨论,寻求他们的指导和启迪。为了锻炼我的解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我参与了不少竞赛,如美国数学竞赛(AMC)和欧几里德数学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这些经历让我体味到了数学的复杂、神秘和博大精深,促使我保持谦逊、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我也将数学融入到了现实生活中。依照费曼学习方法,我总是试图以清晰简洁的方式解释数学概念、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我也接受了LIVE Program的邀请,并辅导世界各地的同龄人学习竞赛级数学。这个项目使我能够进一步提高数学水平,并且与志同道合的学术爱好者建立联系、相互交流。
我想感谢学校老师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未来,无论身处何方,我都会记得和夏老师讨论题目、交换思路时灵感迸发的瞬间,唐老师帮我修改文书时看似细微实则无比宝贵的建议,以及容老师、郑老师对我一直以来的鼓励和信任。没有你们,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在南开的两年,我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每个人都充满热爱地投入在自己喜欢的学科领域。我们在课下一起打篮球,一起聊天,互相支持,这都是我高中生活难忘的回忆。祝福所有南开国际班2024届的同学,希望他们都能收获满意的offer!
严偲宁:高2024届21班,被剑桥大学自然科学专业录取
初三毕业的暑假,我因为南开的一堂物理课而疯狂爱上这个学科。喜欢哲学的我,在发现牛顿力学体系和麦克斯韦电磁学体系几乎可以描述经典物理世界所有现象时,开始认为物理语言将带领人类走向世界的本源。从那以后,我开始自学物理,高一看完高中物理教材和一本大学物理教材,在高二年级阅读了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和格里菲斯的量子力学教材。教材和课堂之外,我还大量阅读了物理的科普书籍,物理、哲学、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交织在一起,将我眼中的科学世界一步一步构建起来。在南开的这两年半,我充分感受到学校课程给我打下扎实的基础,而老师们无论是课上的讲解还是课下的答疑,都为我高效地完成AP课程和标化考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段时间的探索也让我对跨学科研究与大问题的探索产生了好奇心,使我对剑桥大学的自然科学专业产生了兴趣。在经过一番调研后,我选择了牛顿曾学习过的学院——三一学院。
英本申请其实需要很多勇气。因为之前我的规划一直偏向于美本,许多竞赛有着模棱两可的成绩,并没有追求最满意的结果。我在哲学社团活动上的投入,也似乎并不能对自然科学申请有很大的帮助。在美本大量文书写作的压力下,我无法全身心准备入学考试和剑桥面试。但我仍然决定把自己最真实的能力和爱好展现给大学。在文书里、申请材料中,我用着最直白无趣的话,讲述着我最有趣的高中生活:哲学与物理科研项目、哲学夏校、全球领导力奖项、IYPT物理实验竞赛、X射线衍射研究、元宇宙与形而上学研讨会......尽管缺乏准备,我抱着一种把自己两年来的积累全盘托出的心态参与了笔试和面试——坚实的微积分基础、大量的对课外物理知识的认知、对其它科学领域的了解、对大问题的思考,这些都让我在考试中可以从容应对每一项难题。
或许在南开,我不是最踏实的学习者,或许我每一步都走的很特别、也很冒险,但那些脚踏实地的时刻成为了我仰望星空的勇气,在更关键的选择中才能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也更是因为老师们和我的父母毫无保留地支持我的选择,学校包容、自主的氛围,我才能义无反顾地选择走那条人迹罕至而特别的道路,让我能够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容怡:国际课程中心主任,升学指导负责人
《论语》中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升学指导的目标,如果只是从经验主义出发,按照一定的程式把学生打造成符合XX大学录取“形象”的申请者,我认为我们的工作只做到了“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升学指导工作的主要目标,应该是通过学业管理和生涯规划,培养更具终身学习能力、更有独立人格、更关心他人与社区的学生,那么获得世界知名学府的录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申请成功的背后,凝聚着许多人的付出和心血。但最值得肯定的,是四位同学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付出的努力,是四个家庭对孩子成长长久的付出与支持。孩子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不仅仅是因为这份录取带来的世界顶尖学府的认可,更因为他们已经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学习者,为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和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封录取的背后,有语言课程老师默默无闻的付出,有AP课程教师讲授答疑的努力,还有升学指导团队的步步为营和点滴付出。英国申请平台UCAS改变推荐信要求时我们召集推荐老师进行的多次培训,在“学校简介”板块的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无数的模拟面试,几次三番的文书修改,还有那只允许4000个字符的推荐信经常写到3996的“惊险”,无法一一列举。但所幸,付出就有收获。这也是我希望学生们可以建立起来的成功逻辑,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充满信心的迎接更多的挑战。
黄婧:2024届升学指导教师,陈施旭、严偲宁同学班主任
部分升学指导的工作,与其说是在申请季给予学生临门一脚的申请策略指导,不如说是在两年的成长过程中的陪伴、了解和引导。在成长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带着自身天赋、家庭影响,以及小学和初中的教育经验入班,各有其特点,但又却未完全定性。所以高中升学指导老师更多的是在两年的时间里,去发掘每个学生的可能性、寻找学业进阶的更多途径,引导学生主动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如何调整,以及思考自己未来的学业规划和人生发展,而最后一年的申请,则仅仅是锦上添花的帮助学生们完成对自我成长轨迹的梳理和呈现。
在这两年的陪伴里,可能是某次在办公室关于个人规划的谈话,可能是某次在操场边关于活动策划的头脑风暴,可能是某次在食堂就餐时关于亲情、友情或是爱情的闲聊,也可能是某次考试失利后抽泣着对自我的反思和分析,最终在申请季里化成了文书创作中重要的灵感来源,化成了申请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重要的影响契机。整个过程,更像是无声润物的两年后,忽如一夜春风来。
郑钧尹:2024届升学指导教师,樊邦爱、田怡男同学班主任
非常高兴能见证同学们收获offer的喜悦时刻。过去的两年是同学们的成长史,也是我的成长之路。作为班主任、英语教师、升学指导老师,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并非易事。在实践中我发现,升学工作对老师的专业要求其实是非常高的,老师不仅需要保持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持续关注,对大学的申请政策和材料需求也要做出实时回应。在这个小小的升学团队中,我看到了容老师和黄老师的对学生升学指导和规划的专业和专注,更深切地体会到国际课程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逐渐认识到升学工作的本质是基于学生特点和意愿,“引领”学生寻找到最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