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90周年献礼丨重庆南开中学原创大戏《大江东去我西来》正式建组
4月15日上午,重庆南开中学大中小学艺术思政育人项目·大型原创话剧《大江东去我西来》建组会在津南村张伯苓故居前举行。全国政协原常委、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伯苓先生嫡孙张元龙;南开大学创始人之一伉乃如先生嫡孙、知名化工专家伉大器;重庆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刘明惠;重庆南开中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宋璞;重庆南开中学党委书记冉孟凯,党委副书记、校长肖力;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范蓓;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党委书记杨志渭;本剧导演赵虎、于子超,编剧刘阳和及主创团队成员、演员代表共同见证历史性一刻。
津南村张伯苓故居前,春风阵阵,草木青青,历史画卷徐徐展开。1935年,张伯苓来重庆考察,筹划南开在渝办学,途中立身船头,看大江汹涌,感时局动荡,不由情思涌动、心潮激荡,挥笔写下著名的诗篇《入川抒怀》——“大江东去我西来,北地愁云何日开。盼到蜀中寻乐土,为酬素志育英才。”
张伯苓老校长的殷殷期望、谆谆话语,激荡重庆南开校园。原创话剧《大江东去我西来》追思先贤、传承薪火,以《入川抒怀》首句为题,寓意抗战烽火中“南开南开,越难越开”的豪迈精神,号召广大南开同仁弘扬爱国主义,以大无畏的开创精神,自觉担起新时代新使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冉孟凯谈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80周年,也是“爱国三问”提出90周年、《入川抒怀》发表90周年,明年是重庆南开建校90周年。在特殊时间节点上,南开中学探索大中小学思政新路径、打造校园美育新模式,用原创大戏来书写南开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彰显家国情怀。今天,该剧目正式建组,将于今年9月参加重庆市青年戏剧演出季,后续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巡演。希望参演师生认真学习张伯苓的教育家精神、塑造好张伯苓教育家形象、讲好南开故事,将该剧目打造成具有鲜明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校园舞台艺术精品力作。同时希望南开青年勇做时代奋斗者、弄潮儿,让个人与家国同呼吸共命运,将“爱国三问”一代代传下去、答下去。
南开中学党委书记冉孟凯致辞
赵虎代表主创团队发言,他认为,该剧是艺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载体,将通过话剧艺术,让思政教育深入到每一位观众和参演者的心中。赵虎介绍道,该剧创作团队全部来自重庆大学、南开中学、树人小学的师生校友,主创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让这部话剧值得期待。创作过程中一定会坚守艺术品质,精心设计打磨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积极探索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受众需求,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找到平衡点,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这部话剧中有所收获。
导演赵虎代表主创团队发言
张元龙提到,“今天在这里参加建组会特别亲切,我当年跟随祖父张伯苓在这里住过两年半时间,特别是今天又见到了我的扮演者‘奶奶’,更觉得亲切了。”他对《大江东去我西来》的剧本高度认可,认为传神地还原了祖父张伯苓教育救国的人生历程。张元龙先生指出,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南开人更需要牢记“爱国三问”,做到身份认同、国家认同、责任认同,爱国主义的核心就是每个人都要承担家国责任。希望这部剧能尽快排演出来,期待在天津演出,也期待两地南开人共看一场剧、共诉一份情。
张伯苓嫡孙张元龙致辞
《大江东去我西来》正式建组,剧本扉页在津南村的阳光下轻盈展开,绵延南开戏剧血脉,生动彰显着南开的高度、戏剧的温度、历史的厚度。
从张伯苓校长“话剧育人”的创举,到午晴堂里代代传承的戏剧火种,南开学子正将校史馆里的黑白照片,淬炼成舞台上的斑斓长卷。在当代少年的眉宇间,绽放出天地间永不落幕的南开精神。
张伯苓扮演者赵桓现场演绎话剧片段
让我们期待重庆南开中学原创大戏话剧《大江东去我西来》,在下半年正式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