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体育课程创新基地

南开伴我闯天涯,体育助我度人生

2021年5月9日

(一)

远走他乡求学路,回首已是不惑年。

转眼间我已离开故乡重庆20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游子。更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小时候只有在语文课本里才能找到其存在感的海外游子,如今却成为了自己的标签。那时候一读到关于游子的内容,尤其是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时,我总是带着一丝丝的不解和困惑,为啥无缘无故地就让自己与故乡之间的纽带变成了邮票、船票甚至是坟墓?这些冷冰冰的词汇和自己火热的思乡之情,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吗?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前些日子清明节时,我与重庆的家妹微信语音。当她忽然问及我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诗句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时,我竟然哽咽住了,泪水在眼睛里打转,苦笑无奈,无言以对,像极了语文课本中的游子们。

当然,我永远都是重庆人,以“重庆崽儿”自居。我总是不经意自问:“生活了18年的故乡究竟赋予了我什么样的烙印?”经历了世间种种,我想大概有三点:一是身体里流淌着的父母血液,留给我勤劳朴实、善良敦厚的处事态度;二是这养育我的一方水土,赋予我耿直爽朗、敢打敢闯的做人风格;三是高中母校重庆南开中学,教育我“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为人之道。很庆幸,作为离开重庆前的最后一站,我能够在重庆南开中学度过。就像机器出厂前最后的打磨一样,她在我成人入世前,对我的性格进行了最后的塑造。总结起来,大抵就是毛主席所说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里,我主要想聊聊南开如何塑造我的“体魄”,我与南开的体育缘。

大家都知道“无体育,不清华”的说法,但在重庆却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无体育,不南开”。之所以有这个说法,是和南开一向重视体育的传统分不开的。校训中“允公允能”的“能”既体现的是科学文化方面,也体现在体育运动方面。我们常在一些校史介绍中听到老一辈南开人的传奇体育人生,比如被尊称为中国奥运第一人的张伯苓老校长,中国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队长颜其德等。他们的故事增加了我们这些晚辈身为南开人的自豪,同时也让我们多了一份传承南开体育精神的责任。当然,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就是从自身做起,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有强健的体魄,做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二)

回想当年的南开生活,尽管已愈二十余年,却依然历历在目。除了良好的文化课学习氛围外,南开体育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简直是一场历时三年的盛宴。每每与高中挚友们聊起体育往事,总是滔滔不绝,无数画面浮于脑海之中。

在重庆,高中第一堂课大都是军训,这也算是高中第一堂体育课,南开也不例外。那时正值9月。重庆的9月向来没有秋高气爽一说,只有回光返照似的“秋老虎”,比真正的老虎来得更猛烈一些。都说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本以为稀松平常一般中学都选择走形式完成的军训,在这样的酷热高湿环境下我们却遇上了最讲“认真”的南开。即便是后来的大学军训,相当于高中那一场军训,我也就不过尔尔。足足两个星期的军训生活,让好多同学都“倍感折磨”,有的还在训练中中暑倒下。农村出身的我对于立正、稍息、齐步走、正步走这样的基本队列操作还能接受,但对于每日中午烈日炎炎下接近1小时的站军姿时间,着实有点度日如年的难受。在艳阳下我只能任凭豌豆大的汗水一颗颗从额头上冒出,在脸颊上滑落,到后来就能感受到腋下、手心里和大腿上汩汩而流的汗痕了。教官在旁像雷达一样监视着,手指头的丝毫移动都能敏锐洞察,真是要命。为了检查大家有没有挺直挺硬,他们还会冷不丁地从身后拽我们的手,用腿“跬”膝盖窝。这时只要稍有懈怠,就很容易两腿一软,趴地上了。军训虽然苦,但在最后一天的分列式检阅时,当我们班雄赳气昂地经过主席台时,那份丰收般的喜悦难以言表。刚分列式结束,队伍还没有散,那紧绷的心弦就松了下来,情不自禁地给自己鼓掌欢呼。同学们在军训中也收获了对彼此最初的印象,各种外号应运而生,变成了我们之间一辈子的称呼。军训中种种小插曲不断,都成了同学聚会的谈资。每每聊起,总是笑得前俯后仰。

如果说军训是南开体育的开胃菜,接下来的体育课就该算作主食。对于那个追求文化课成绩的年代,不要以为这份主食就该理所应当地出现在菜谱上。当我后来跨入大学校门后才发现,很多高中学校根本没有这份主食,体育课没法得到保证。当我和大学室友聊到南开中学就算是如火如荼的高三依然坚持每周两堂体育课时,他们投来的都是不可思议而羡慕的目光。不仅如此,南开中学的体育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男女同学分班授课。我那时候不能理解,俗话都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后来回想,男女有别,分班上课可以有效地考虑到男女生之间的差别,从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且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比如,男生会学习一些难度较大对力量要求较高的单双杠动作、跨栏动作,女生会学习对柔韧性要求较高的动作或者健身舞蹈。尽管南开的体育课得到保障,但我们在体育上仍像一群喂不饱的狼娃儿,还得“自带干粮”。南开并没有像很多中学那样实施军事化管理,而是讲究自由与包容的学习环境和底蕴,有很多时间学生可以自己安排。比如我们那时候,早上7点半之前、中午12点到2点半之间、下午4点半到6点半之间、晚上9点半到10点半都可以利用支配。无论学业再忙,大家总是能抽出时间锻炼。我们会约着早自习前一块儿打篮球,课间操后玩单双杠,中午或者下午再踢踢球,晚上再举哑铃或盛满水的水桶。尽管我们男生只有三个宿舍,但也挡不住大家对体育的热情,在空余时间搞了一个“寝室杯”系列赛。具体胜负我已经记不得了,这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最美好的年华与大家相遇,一起玩,一起闹,一起享受体育。我想这也是南开体育老师们对学子们的期望吧,在运动中收获快乐、健康与友谊,懂得相互支持与团队配合,然后把体育坚持下去。

主食虽好,但也得变着花样,才能营养均衡,还得有特色菜。学校为大家精心设计了一些特色体育课,比如游泳课。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游泳馆的中学并不多。我从小被学校和家长灌输了“不能私自下塘游泳”的观念,所以一直到高中也不会游泳,勉强“狗刨”。记得在一次游泳课上,体育老师唐洋老师一讲完动作要领做完示范后,就把大家一股脑地赶到了水里,并让我们这些不会游泳的“旱鸭子”安排到最边上的泳道接受“指导”。于是我就在第一泳道里扑腾,可扑来扑去总是在浅水区,不敢越雷池半步。唐老师就决定“帮”我一把。他一手拿起救生用的竹竿,就在我身后不停地扑打水面,水花四溅,要求我往前游,并且不能趴在泳池边休息。我哪里还敢懈怠,拼了老命往前游,一面在他的指点下努力纠正姿势,一面向他示弱讨饶。可老师哪里管我的求饶,依旧用竹竿在身边“赶鸭子”。当他见我好不容易游出了10来米,的确有些疲惫了,就把竹竿递到了我的前面,把我拉到了岸边。我赶紧用手糊脸上的水,趴在岸边喘着粗气,他却让我再回顾回顾动作,我见他一边说一边忍俊不禁地偷笑起来,心理别是一番滋味……这个学习游泳的画面多年来常常在我脑海里浮现,每次自己也会忍俊不禁的哈哈大笑,正如正写下这段文字的我。我们就是在这样的“魔鬼”老师手下既赶鸭子下水又赶鸭子上架中学习游泳的。不过正因如此,在南开的日子里同学们的身体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记得在一次体育课上,唐老师让班里50来名男生一起跑400米。最后在他完成计时后,面露喜色,欣慰而又自豪地告诉大家,班里所有男生都能在1分20秒内完成400米,说就算是在整个重庆市的中学里,一个班有这样的成绩都非常难得,要知道我们班可是有100公斤的胖子,也有体力稍欠的弱书生,还有我这样的小矮个儿。

南开体育盛宴的主菜非一年一度的运动会莫属。我对运动会的具体流程已记忆模糊,只记得大约在秋季校庆时。运动会一般2天,足见学校对体育重视。对于平时忙于学业的我们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放松机会。运动会可以报名的项目很多,会前班主任会和同学们专门讨论报名的事情,尽量让大家都参加,发挥各自优势,各显其能。于是大家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相对其他项目,我个人更擅长中长跑,所以一般会安排参加4*400米接力和1500米比赛。不过当时班里有好几个同学实力比我强,我的目的就是为班级拿到一点点积分,就心满意足。运动会一般是按部就班进行,一个短暂的开幕式后,就该运动员亮相了。各班都会在观众台上划好“势力范围”,以便为运动员加油。为了助威,有的班级还会事先准备好锣鼓和彩旗。要说最精彩,必然是有体育特长生参与的项目。南开中学培养出的体育特长生在整个重庆市都是最优秀的,所以大家都特别期待他们的比赛。短跑类项目更是备受关注,运动员才刚到起跑线,同学们就会挤到了看台第一排翘首以盼。短短的十来秒时间,有的同学目不转睛地盯着赛道,有的摇旗呐喊,有的敲锣打鼓,总之比赛调动起来了场上场下所有人,将运动会推向高潮。每次运动会我们班都有不错的成绩,为了表示庆祝,运动会一结束大家就会在运动场上撒欢儿,疯跑疯玩,拥抱拍照。现在大家手里也还有很多当时的照片,如数家珍。我每次翻看那些老照片时,很容易就被拉回那时的场景,大家搂在一起蹦蹦跳跳,嘻嘻哈哈的笑声又仿佛回荡在耳边。

既然是南开体育盛宴,那就还得有几道硬菜——丰富多彩、应接不暇的体育比赛。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自编操等比赛贯穿了整个高中阶段。在高强度学习中,学校还能安排如此多的体育比赛,对我们学生来说实属幸事。所以我如今常给妻子和孩子讲:有一种幸福,叫在南开!这些比赛的具体细节已经变得模糊,我印象最深的当属高一男子篮球赛,尽管我们班并没有取得好的名次。印象深是因为比赛时对方队员的过激肢体行为,最终演变成了群体事件,从场上演变到了场下。班里同学写了大字报声讨。班主任前来制止,全班同学和他展开了争锋相对的讨论。老师循循善诱,对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让大家平复了激动的心情。男子篮球赛就这样在遗憾中结束了,接下来是女子篮球赛。大多数女生平时很少打篮球,为了给我们男生“报仇”,女生们私下里约男生一起打球,练习球技,有的甚至从零开始,甚是努力。就这样练习了一段时间,再加上我们班有篮球特长生带队,女生一路杀到了决赛并夺冠。我不得不佩服班里的女生们,他们没有娇生惯养的公主气,有担当,敢打敢拼,敢做敢为。后来的种种比赛,只要他们参加的,总能捧回年级第一名的奖状。我们男生只能甘拜下风,这也许是重庆男士的宿命。如果说球类比赛在其他中学也常见,自编操比赛就该属于南开特色。我毕业多年之后,偶然间还在网上看到了有关南开中学自编操的新闻报道。没想到自编操比赛一直存在,我为南开中学有如此好的体育传承而感到自豪。自编操也是我们班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家群策群力编排每一节操的动作,期间没少花时间排练,同学们相互纠正错误动作,共同进步。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班又一次问鼎,所编自编操在课间操期间向全校师生推广,对于当时的我们看来,这是很大的荣耀。我后来想,如果当时互联网更发达一些,也许上新闻的就是我们班。

体育大餐少不了一个压轴菜——一年一度的环校冬季长跑比赛。这应该是我们班最值得骄傲的地方,连续三年蝉联年级第一,并且每次积分都把第二名落到九霄云外。班里同学都很能跑,并且好几个擅长长跑,我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在进入南开之前,很多同学并没有接触过长跑。对于青少年来说,长跑不像短跑,不能一蹴而就。为了降低长跑带来的安全风险,体育组老师煞费苦心,给大家安排了每周2次的校园拉练,每次大约1.5公里,让大家逐步适应长跑,懂得长跑。头几次训练大家还叫苦连连,之后就变成了一种享受。时间也安排得很巧妙,一般在下午课后,让同学们紧绷了一天的学习这根弦得到了很好放松。南开中学校园又大又美,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鸟语花香,冬天时整个校园都弥漫着腊梅的清香。我们一路有说有笑,倒是沉醉于校园美景来了。平日里低头苦读,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这下终于有机会和校园里每个角落的花花草草打个招呼,好不惬意。这样的训练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迎来真正的冬季长跑比赛。比赛的距离更远了,大约3公里。从学校操场出发,绕一圈之后上台阶到南楼,然后绕过校训碑,再到老图书馆、科学馆、三友路、津南村、桃李湖、校办工厂……一路爬坡上坎,可不轻松,直到终点前的最后一刻依然你追我赶,痛苦并快乐着。我们一群花季少年,就这样在南开妈妈的怀抱里,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撒着欢儿地跑啊……跑啊……跑过了寒冬酷暑,跑过了花开叶落,跑掉了童颜稚气与青涩懵懂,跑进了成年礼与大学的校门……

(三)

高中毕业后,我顺利地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求学。除了体育学院,学校对普通院系学生的要求是学习2年的体育课。我选择了篮球和网球。由于在中学阶段打好的运动底子,相对于其他同学,我都能较快地掌握动作要领,考试也基本满分。一转眼就到了大三,那一阵子没有了体育课,可把我无聊坏了,总觉得学习生活少了一些调料。庆幸的是,恰好那时新操场建设完成投入使用。我趴在操场外的栅栏上看着足球场上绿油油的青草和那斜阳下闪闪发亮的塑胶跑道,想起了在南开运动的时光,双腿就开始不老实了。于是我又开启了体育锻炼的模式,再忙的专业课学习也要抽时间去操场溜达个几圈,时而独自前行,时而约几个同学同往。从那以后我又重拾了长跑,就像在南开时一样,每周两到三次跑步,每次大约5公里。长跑就这样成了习惯,这一转眼已经接近20年过去了,只要没有万分火急的事或者身体没有伤痛,我都会坚持每周运动。

从北师大毕业后,我进入了清华大学读研,依然坚持跑步,并加入了学校中长跑二队。所谓的二队,就是那些非体育特招进入清华,在某个项目上对比一般水平相对突出的同学组成的队伍,他们会代表清华参加各种业余比赛。之后我就开启了各种比赛模式,从个人赛到接力赛,从场地赛到公路跑,从马拉松到铁人三项。在长跑训练和比赛中,我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还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和友谊,留下了很多美好记忆。如今大家天各一方,依然是相互鼓励或者较劲。

 

 

 

 

 

 

 

 

 

 

 

 

南开校运动会上的记忆

清华毕业后我进入北京一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刚毕业的大学生总是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忽略其他,我也不例外,一段时间的休跑使得身体开始发福走样,难以面对镜中的自己。这时依然是南开助了我一臂之力,一想到南开跑步的日子,想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清华体育精神,我又一次重拾跑步。我家住在北京南三环外,而上班的地点却在北五环外,每天上下班总通勤时间就超过三小时,且科研工作繁重,如何抽出时间锻炼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最后我决定就在上下班途中锻炼,别人坐地铁上班,我跑步,跑累了再上地铁。别人下班坐班车,我也跑步。这样的生活我又坚持了好几年,直到5年前漂洋过海到德国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图 作者在德国参加跑步比赛

德国人给人的刻板印象除了严谨,可能就是魁梧的外形和崇尚运动的性格了。的确如此,这里有各种俱乐部,只要申请交少量会费就能加入,比如健走、跑步、游泳、自行车、攀岩、滑雪、赛艇、帆船、马术等都很常见。在德国这样的全民运动氛围下,想不坚持运动反倒成了一件难事。大街上、森林里、小溪边、田野里,随处都能看见健走、跑步或从事其他运动的人。德国这种大众化普及化的体育观念,和南开体育精神及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受国内出版社所托,我还在业余时间翻译了两本有关运动的书籍成中文,一本关于健走,一本关于铁人三项,受众是初级爱好者。

 

图 作者翻译的运动书籍

我所生活的地方是德国的一个小城市,从家出发,无论往南或是往北1公里都是森林。森林里各种小路土道,非常适合跑步。我于是常常约上研究所里的德国同事一起去森林跑步,他们从未拒绝。更让我开心的是,在中国时极其反感跑步的妻子和孩子,到了德国也开始跑步了。我们一家人一般会骑着自行车到森林边上,然后做热身运动。我会煞有介事地数着节拍,带着他俩从头到脚按部就班地热身。路过的德国人总是投以微笑的目光。对于年近不惑之年的我来说,运动成绩显然已经不重要,重要的如何将热爱运动、健康生活的观念传承下去,之前总是担心南开的体育精神在他身上无法得到传承。孩子今年9岁,他能每周坚持2次5公里的跑步,我感到甚至欣慰。回想起来,真心感谢南开中学,是她为我埋下了一颗扎在心里的热爱运动的种子,成为我及家人锻炼的助推剂。

 

 

 

 

 

 

 

 

 

 

 

 

 

 

 

图 作者与家人的日常跑步

(四)

除了少数因家庭、工作或者伤痛等原因短期中断过体育锻炼,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大多数时间我都能坚持跑步或其他运动。体育锻炼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些年,摔过跤,受过伤,玩过越野,搞过铁三,挑战过百公里,站过台,当过兔子,翻译过书,也算丰富多彩。我自己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或是小小建议,供学弟学妹们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

  1. 安全第一;

  2. 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目的选择项目,个人运动又或是需要对手或队友的对抗性运动;

  3. 运动项目不宜多,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一到两项坚持下去;

  4. 给自己定一个科学的锻炼计划,但这个计划最好不要是速度强度,而是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长,计划要循序渐进,切记过犹不及;

  5. 重视动作要领和技巧,加强力量训练,但不要用蛮力;

  6. 运动时有受伤前兆应立刻停止。受伤了就得休息,不要逞强,伤筋动骨时不要指望会自然康复,需要科学治疗,不然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好;

  7. 购买必要的装备,但最好不要成为装备党;

  8. 关注饮食,不然一切运动成果都会付之东流,双管齐下,效果更佳;

  9. 找到组织或投缘的朋友一起锻炼进步,相互鼓励督促;

  10. 多学习交流,对思考总结,推荐阅读毛泽东1917年论文《体育之研究》。

最后,感谢班长邀请我聊聊南开体育这个话题,尽管我的体育成绩在任何阶段都并非优秀,但却欣然答应了下来,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用文字记录南开生活,与大家分享南开体育对我前半生的影响一直是我的期望。但苦于生活琐事疲于生计奔命,无暇顾及此类事情,一直没能实现,这次算是“借题发挥”。况且目前正处疫情期间,我独自一人在成都宾馆内隔离,除了吃喝拉撒,无所事事。没有比完成这个心愿更有意义的了,如今完稿也算如愿以偿。

第二,虽然我的体育上并无天赋,但并不影响我对南开及南开体育的真情实感,她的确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普通人,更有资格把这份感情谈好谈透彻。其实哪怕是奥运冠军,在退役后的人生或成绩都会归于平淡与普通,要接受事实。对于一个人体育的衡量,巅峰成绩是一个维度,但另一个维度是持久性。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普通人为体育发声。

第三,正能量的传播会带来相应的反馈,南开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个南开人的责任,无论对象是学弟学妹还是下一代的孩子们。甚至我们同学之间更应该传播这种能量,人到中年,健康第一。没有健康,一切都是虚空。我建议大家开同学会时可以抽半天适当地安排点体育活动,好让大家回忆回忆在南开一起搞体育的日子,也激励大家多锻炼。

祝各位南开校友幸福安康,纵然时光飞逝催白头,再见仍是当年少年郎!

 作者简介:

徐红,于1998年-2001年之间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高2001级3班学生。目前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