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四有·五品结硕果 敏学笃行获真知丨南开学子古法新思,“泡”制传奇

传统发酵是劳动人民对自然智慧的凝练,更是微观生命活动的生动诠释。乳酸菌在盐水中悄然起舞,当蔬菜在时光中蜕变新生,通过亲手腌制一坛泡菜,学生得以直观感知微生物与环境的精妙协作,在实践与观察中解码发酵技术的科学内核。

为了进一步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对传统技艺与现代生物学的双重兴趣,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二年级组的大力支持与高二生物学备课组的主导下,重庆南开中学高2026届传统发酵技术展示活动顺利开展。历时两周,涵盖理论研习、动手实践、数据记录与成果展评四大环节,同学们化身“发酵研究员”,从盐糖配比到菌群调控,从密封工艺到风味创新,深度体验传统技艺中的科学逻辑。

来自山东的邵振鲁老师特为本次传统发酵技术展示活动创作一首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山东快板,以鲜活韵律将生物学知识的奥妙与非遗工艺的匠心凝练成跃动的文化符号。

协作实践//见证生命奇迹

配置盐水

优选密封性好,不透气的泡菜坛,使用前洗净晾干,并使用白酒消毒,减少杂菌污染。

选用纯净水溶解食盐,去除溶解氧和杂菌,配制为质量分数5%~20%的盐水。

加入纯净水

蔬菜装坛

选择新鲜萝卜、豇豆、仔姜等,洗净后切块/条(增大相对表面积,加速渗透与发酵)。

彻底晾干表面水分,避免带入杂菌或稀释盐水浓度。

蔬菜分层压实,减少坛内氧气残留,确保乳酸菌主导的厌氧发酵。

调整风味

装至半坛时,加入蒜瓣、八角及其他香辛料,继续装至八成满。

为探寻泡菜的万般风味,各班别出心裁:或以麦芽糖的绵柔甘甜为引,酿就温润醇香;或以雪碧与啤酒的轻盈气泡点睛,赋予清冽回甘;更有班级无畏挑战,将小米椒的炽烈锋芒融入坛中,激荡出酣畅淋漓的舌尖风暴……

坛中翻滚的不再是简单的盐水,而是青春创意与微生物的交响曲。

师生共探百味

接种乳酸菌

加入“陈泡菜水”(含高活性乳酸菌群),直接接种优势菌种,缩短发酵滞后期,避免杂菌竞争。

注意事项:陈泡菜水需无霉变、无异味,确保菌种纯度。

坛沿加水,密封发酵

盐水完全淹没蔬菜后,盖好坛盖,向坛盖边缘的沓槽中注满水(密封),各班贴上封条后,阴凉处发酵十天左右。

古法新思//点燃智慧火花

在传承传统发酵技术的基础上,南开学子创新设计基于输液管原理的保湿装置,通过持续微量补水系统有效解决坛沿水分蒸发问题。

实践创新

同步构建微生物发酵监测体系,综合运用生物学与化学学科原理,采用亚硝酸盐检测试纸与精密 pH试纸开展泡菜水品质动态监测,实现传统发酵技艺的标准化与科学化升级。

pH测定

image058.jpg

亚硝酸盐测定

坛启新程//发酵青春风味

一坛泡菜,千载匠心。南开学子投身泡菜制作热潮,引起全校目光聚焦传统发酵之趣,在微生物微观宇宙解码发酵的古老密语。

image064.jpg

当最后一罐泡菜的启坛落下帷幕,为期两周的传统发酵技术展示活动在南开校园画下圆满句点。

发酵之旅暂歇,菌群的微语未停。落幕非终章,而是新篇的序曲。期待下一次启程,期待下一场与微生物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