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工作暨高三教学研讨活动在南开中学举行
9月18日,重庆市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工作暨高三教学研讨活动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南开中学承办,旨在聚焦思政教研新样态,提升高中思政教学与评价质量,共同探索思政教学新路径,助力2025年高考备考工作。
一、教研工作会
开幕致辞:锚定方向,凝聚思政教研共识
重庆南开中学张莉花对与会专家及参会人员致以诚挚欢迎。她介绍,南开中学在践行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教育中成效显著:通过构建三维课程体系,严守“四有”课堂要求与“五品”标准,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改革,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依托大思政课程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养。张莉花希望能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推动多方智慧碰撞与经验分享,进一步提升学校思政教育水平。她寄语与会教师充分利用平台,加强交流互鉴,共同探寻提升成绩与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智良结合“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与抗战胜利80周年,强调思政教育者要引导师生铭记历史、勇担重任。他指出,本次教研会聚焦“思政教研新样态”,旨在破解教学评价难题,推动核心素养落地。他提出四点意见:一要坚定学科自信,把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增强使命意识;二要聚焦课堂实效,融入新技术与本土案例,让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三要提升专业能力,教研员需强化多领域研究,助力教师成长;四要凝聚共识,营造开放协同的教研生态。
主题报告:深耕“大思政”,破解教研融合难题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吴涯以《“大思政课”理念落地与高中思政教研的深度融合》为题,系统阐释“大思政课”的内涵与实践路径。她讲解了大思政课的发展回顾和逻辑理路、“大思政课”理念与高中思政教材的内在契合以及高中思政教研的“大思政”转型与落地路径。她指出,“大思政课”植根于思政课,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思政课。作为思政课改革的顶层设计,其核心在于通过“破界”与“融合”,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质量达成。“大思政课”是时代赋予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考卷。教研员和教师不仅是答题者,更应该是出题人和引路人,希望大家共同推动思政课从“一门课程”向“一种育人生态”的深刻转变。
汇智研教:多维度分享,碰撞思政教研智慧
永川区教研员赵荣作题为《赛赋能·教提质·育新人——重庆市第二届青教赛总结与反思》的发言。她系统介绍了青教赛的竞赛宗旨和赛制,复盘赛事经验,分析亮点与不足,提出处理关系、提升能力等建设优质思政课的发展路径,并阐述如何以赛事为抓手,推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进而实现教学质量提升与育人目标落地。她指出教学要久久为功,竞赛不止于分数的高低,更在于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赋能、以赛促成长。希望青年教师以竞赛为新起点,砥砺深耕,成长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所需之人,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南开中学政治教研组长张英伟作题为《守正培源,创新谋远——南开政治教研的辩证法则》的发言。他以南开中学为例,从人员状况、规范化教研、课程教学、教师培养及数字化等方面,分享了南开思政教研工作情况。他强调,思政教育既要“守正”,也要“创新”,二者缺一不可。在学科教研方面,南开中学通过联合教研,提升凝聚力;坚持每月按学术报告、观课评课、经验交流、技术提升规划教研,充实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方面,改进教法,注重实践,积极开设选修课和实践课,推出课程评价指标,推动教师发挥专业能力,充实思政课堂。在教师培养方面,采用师徒结对、新老互助等方式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进行数字化尝试,活用AI大模型辅助教学,充实数字资源库并计划共享。
垫江县教研员白娅作题为《研训工作的破困与致远》的发言。她分析当前思政教研新人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教研员推动区域教研发展的实践路径。白娅讲述了自己从一线教师转教研岗的成长过程,于角色转变中明晰方向,于扎根实践中笃行路径,于反思破困中锚定未来。在一次次教研活动中以情聚力、以研谋进、以培促长、以赛优教,坚持在实践—反思—理论的循环中完成“经验者”到“研究者”的身份转变。研训致远之路道阻且长,白娅老师希望如尖毛草般静下心来,扎根于思政研训的沃土,汲取理论之养、实践之露、育人之志,在自己的赛道上日日精进,破困致远。
总结展望:明确方向,擘画思政教研新蓝图
重庆市教科院教研员文雯强调,作为教研员要准确认知教研工作,重塑教研认知,厘清教研工作的双重属性,行政属性保障教研的组织开展,专业属性重视问题意识培育,要积极争取合作,确保信息对称,不断打破区域和校际之间的信息壁垒;要重视教研活动质量,发挥团队作用,反思活动效果,避免形式化;重视科研推动,加强考教衔接。文雯详细阐述了2025年秋季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研工作计划,为后续全市高中思政教研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引。
二、高三教学研讨会
示范课:立足素养导向 创新课堂教学
南开中学教师徐盛之主讲《循“有学有问”之道,破“知识本位”之困——主观题思维建模》一课,通过分析真实学生答卷,引导学生掌握设问、材料、知识、思维四大逻辑,破解“知识本位”困境。
第一实验中学教师彭成带来《共同富裕:从何而来,将往何处》专题教学,通过“辨·何为—思·为何—践·如何”三重环节,贯通理论历史现实,让学生在辨析中深化对共同富裕内涵与实践的理解。
两位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真实情境创设、问题链引导、思维可视化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展现了思政课的深度与活力。课堂氛围热烈,师生互动频繁,获得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圆桌论坛:聚焦课堂设计 共话复习策略
圆桌论坛环节,多位重庆市思政教育专家与示范课教师齐聚一堂,围绕课堂设计与高考复习策略展开两轮高质量对话与研讨,为与会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启示。徐盛之分享了课堂设计理念与主要思路,强调以学生真实答卷为范例,通过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王小鸥作为思政教学专家,结合本节课点评了新高考背景下习题课的优化方向,指出复习课应更注重能力导向与素养立意。南开中学教师杨海军从日常教学角度,分享了本节课中值得借鉴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彭成针对课堂目标达成度进行了专业回应,肯定了教学目标的精准落实。高新区教研员谭兰从教研视角,深入剖析了本节课基于大概念教学的设计意图及其对高三复习的启示。
第二轮研讨将视野延伸至更广阔的教学领域。王小鸥就高三复习的整体规划分享了专业建议,强调一轮与二轮复习的衔接与侧重。杨海军介绍了南开中学“四有·五品”金课工程的核心理念,并阐述了其对高三复习教学的借鉴意义。谭兰围绕新时代教师课堂角色转变这一主题,分享了教师成长的转变路径与实践做法。
圆桌论坛现场思想碰撞、见解交融,专家们精准的点评与专业的分享,为与会教师提供了从具体课例到教育理念的多维度启发。
关键评价:直击关键评价 精准把脉备考
“直击关键评价”环节特邀6位参与2025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阅卷工作的教师,结合具体试题,直面学生答题中的真问题,为高三复习教学提供了精准而深刻的策略指导。
长寿区思政教研员郑枫以高考第17(1)题为例,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学生中依然存在的“知识本位”顽疾,并进一步揭示了学生在高阶思维及书写规范上的明显短板,并提出了“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养导向”的应对策略。
重庆外国语学校教师涂小云针对17(2)题,深刻阐述了“问题逻辑”作为答题“牛鼻子”的关键作用。她指出,忽视问题逻辑是导致失分的重要原因,呼吁教学必须实现从机械训练到思维训练的根本性转变。
重庆第一中学教师刘涛就17(3)题,强调了学科思维的内化与外显。他提出,教学需明确思维内容、加强练习,最终使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卷面上体现为整洁、规范、精准的有效表述。
合川区思政教研员华松对17(4)题的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学生存在审题不准、指向偏差、逻辑断裂等问题,并提出“抓关键、广见闻”的破题之道,要求学生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重庆第八中学教师余海毕针对17(5)题,犀利总结了“角度错位、主题偏离、知识本位、普适观点、同语反复”五大典型错误。他为后续复习指明了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养成系统思维、抓牢主干知识、规范书写作答。
万州区思政教研员刘月竹以第18题为范本,将分享提升至教学理念层面。她强调,未来教学必须创设真实情境促进探究应用,重构知识体系实现融会贯通,聚焦思维品质赋能批判创新,从而真正与高考改革要求无缝对接。
六位老师的分享,源于阅卷一线的细致观察,基于大量样本的精准分析,既有对问题的深刻洞察,更有对策略的高位引领。本环节内容充实,“干货”满满,为在场教师精准把脉学情、优化复习策略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专题分享:锚定命题逻辑 把握高考方向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政治教研员文雯以《关键评价命题逻辑与命题趋势分析》为题,为全体教师带来一场内容深刻的专题分享。文雯精准剖析高考命题的核心构成,深入阐述了高考命题的内在规律与鲜明特点。她指出,高考考查以课标与教材为根本内容,以主题与情境为关键载体。命题始终坚持“思政性优先、实践性突出”的基本规律,同时回应年度重大关切,是“时代考题”与“思政答案”的深度结合,充分体现学科的时代性与使命感。
文雯的分享,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清晰勾勒出新高考命题的逻辑框架与未来趋向,为全市高三思政教师准确把握复习方向、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专业引领。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教学经验的深度交流,更是一场聚焦高考、共谋发展的智慧盛宴。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充分吸收会议成果,将理念转化为实践、将策略落实于行动,为推动重庆市高中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