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共体·教共研|南开中学·黔江中学共建课共体,齐谱新篇章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精神,推动优质资源示范引领和辐射拓展,重庆南开中学与黔江中学携手共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创新基地共同体”(以下简称“课共体”),着力构建跨校共同育人新生态。

11月10日,“南开中学·黔江中学化学课共体”启动仪式在重庆南开中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课共体建设为核心,同步开展“国培计划2025——重庆市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并特邀福建省新时代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高中化学)参与研讨,形成“一体引领、多方联动”的教研新格局。
汇渝闽化学精英 立学科建设潮头
为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区域教育资源联动,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1月10日上午,课共体引领下的跨区域教研交流活动在南开中学科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重庆与福建的化学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教学展示:同课异构显匠心
教学展示环节,重庆南开中学赵文健老师与重庆八中曾华老师围绕《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开展"同课异构"教学,呈现出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彩的教学智慧。两节展示课虽教学路径不同,却共同彰显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展现了真实情境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
生活化学:面团发酵探奥秘
赵文健老师以"面团发酵"这一生活场景切入,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充分体现了南开中学“四有·五品”的教学理念。从"面团为何发酸"到"加入碳酸钠后的变化",再到"蒸制过程中的神奇转变",学生们在问题链的牵引下,构建起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系统认知。课堂中,AI辅助教学与数字化实验的巧妙融合,让抽象概念变得直观可感;侯氏制碱法的适时引入,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趣味实验:雪碧中的科学
曾华老师的课堂以"雪碧畅饮"的生动体验开场,瞬间点燃学生探究热情。当碳酸钠加入可乐瓶后,瓶体缓缓变瘪,瓶底悄然析出白色固体,这一神奇现象引发学生热烈讨论。曾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展开科学微探究:从提出假设到设计方案,从实验验证到得出结论,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薪火相传:南开精神续新篇
吕珍律从1936年张伯苓校长创办重庆南开讲起,细数学校近九十载的办学征程,"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精神在一代代南开人身上的传承与发展。他强调,南开始终将"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作为育人根本,这一理念至今仍在新时代的教育实践中焕发着蓬勃生机。他期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推动化学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专家把脉:多维视角促提升
课标引领:教学创新有方向
重庆市化学教研员卓峻峭立足课程标准,对两节课的教学设计给予充分肯定。他谈到,两位教师准确把握了新课标的核心要求,在真实情境创设、探究活动设计、教学内容结构化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特别赞赏赵文健老师运用红外成像技术将热效应可视化的创新做法,认为这为传统实验教学注入了现代科技活力。

数据支撑:循证教学显实效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研员余琰从循证教学的视角出发,运用详实的课堂观察数据进行了专业分析。她指出,两节课均体现了素养课堂的典型特征:目标明确、主题突出、任务适切、评价及时。她对曾华老师课堂上学生高达68%的自主探究时间表示赞赏,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

务实创新:技术赋能重实效
重庆市南岸区教研员钱敬宗用"真实、务实、创新"六个字精辟概括了两节课的特点。他强调,两位教师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是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开展思维训练和科学探究,特别是赵文健老师在AI技术应用上的理性态度——技术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这一做法值得提倡。同时,他也中肯地提出了优化课堂结构和内容配比的建议。

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育英才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郑柳萍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分享了她的观察与思考。她被南开深厚的办学底蕴和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所打动,认为两节展示课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与研究深度。她建议在课堂结尾增设学生反思环节,让学习效果得以充分显现,同时还就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与在座教师进行了深入探讨。

经验分享:备考策略启新思
下午的专题讲座中,南开中学化学教研组长梁贵春以"高三化学复习与重庆高考理解"为题,系统分享了南开中学的备考经验。他从复习计划制定、课标教材研读、专题模块突破、回归教材策略等维度,结合丰富的高考例题,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具体路径。这些源于一线教学实践的宝贵经验,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可借鉴、可操作的教学范本。


协同校际共同体 共育教学领航者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精神,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拓展,11月10日下午,“课共体”启动仪式隆重举行。重庆南开中学与黔江中学携手共建化学课程创新基地共同体,以校际协同机制探索教育均衡发展新路径,共同培育引领未来的教学领航者。
携手共建:教育均衡新探索

南开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肖力表示,两校共同体的建立"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他指出,这不仅是跨区域教育合作的重要突破,更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举措。肖力强调,学校将从三个层面全力支持共同体建设:政策上专项扶持,为共同体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资源上全力支持,开放南开中学全部教育教学资源;制度上扎实推进,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他希望两校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宝贵平台,深入开展"新高考背景下化学学科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重点探索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课题共研等形式,实现教学理念与方法深度融合。

黔江中学副校长张勇用"感恩、聚力、期盼"三个关键词表达了真挚心声。他感谢南开为两地师生"创造了拥抱彩虹的机会",表示黔江中学将全力推动共同体建设,重点依托"南开数智教育联盟"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运用智能课堂评价系统推进教学改革,构建完善的考评体系,让共同体建设"建一个团队,成一个体系,拓一片天地"。面向未来,他提出三点期盼:一是在新高考背景下深化试题研究,提升命题质量;二是加强教材与课标的深度研究;三是共同探索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他强调,黔江中学教师要珍惜这一宝贵平台,虚心学习南开先进经验,助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蓝图绘就:四位一体谋发展
南开中学课共体主持人张莲老师详细介绍了共同体的建设蓝图。她强调,共同体将以"多元协同、共生共长"为核心理念,构建"课程—学生—教师—学校"四位一体的协同体系。通过AI-NK教育大模型、云校平台等数字化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云端移植"与"本地生长"。她还介绍了南开化学课共体的专业团队,以及未来三年分阶段推进的实施路径。

黔江中学课共体主持人张鹏文老师用"感受、感谢、感动"三个关键词表达参与共同体建设的真切体会。张老师表示,将充分把握这一宝贵机遇,依托共同体平台,着力推动教学实践。在深入学习南开课程特色的同时,黔江中学将结合武陵山区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化学课程,探索将地方元素融入教学,让化学教育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和地方发展。

融教育智慧促创新 谱学科育人新篇章
本环节聚焦政策引领与校际协同,通过专家指导与经验分享,凝聚教育智慧,激发创新活力,共同探索化学学科育人模式的新路径与实践智慧。
政策引领:教科院全力支持

卓峻峭对课共体主研团队进行了专题指导,围绕课共体启动和教学研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他从三个维度深入阐释建设课共体的必要性,指出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需求迫切的三重背景下,课共体建设正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举措。这种跨区域、跨学校的教研共同体,能够有效促进教育理念的交融与教学素养的提升,为重庆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卓峻峭表示,市教科院将全程跟进课共体建设进程,提供专业支撑:一是推动数智赋能,助力两校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二是深化课程建设,支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化学课程体系;三是加强师资共育,构建常态化教研机制。他希望课共体主研团队能够勇于创新,在跨校协同育人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重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树立新的标杆。
合作共赢:双向滋养共成长

吕珍律回顾张伯苓校长"教育救国"的办学初心,指出课共体建设可以传承和发展张伯苓校长立足本土、胸怀天下的教育智慧。他从南开办学传统出发提出三点思考:在"如何做"方面,要传承张伯苓校长"允公允能"的育人理念,建立完善的协同工作机制;在"怎么做实"方面,要发扬南开的校风,构建和谐共进的育人共同体;在"如何做好"方面,要秉持"日新月异"的进取精神,勇于探索教育教学创新,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在交流互鉴中激发新思维,在实践探索中积累新经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谱写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活动在热烈氛围中落下帷幕,全体参会人员在南开校园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南开中学·黔江中学化学课共体”建设正式启航。未来,两校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为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这场跨越区域的教育牵手,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合作之花,结出更加丰硕的育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