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破界·重构!南开中学市级重点课题以“数智化+跨学科”探索育人新路径

当数智技术遇上跨学科融合,教育的边界正在被打破,育人的生态正在被重构。

11月20日,2025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集中开题会(第四场)在南开中学圆满举行,重庆南开中学两项市级规划重点课题顺利开题。这场开题会不仅是学校科研工作迈向新阶段的起点,更是学校近年来在“数智化建设”与“跨学科融合”两大教育前沿领域深耕成果的展现,充分彰显了南开育人的底蕴与活力。

专家护航:重点课题顺利开题

初冬的南开校园暖意融融,行政楼会议室内气氛热烈。重庆大学教授汪成亮,西南大学教授赵鑫、副教授范敏,重庆师范大学教授伍雪辉、教授杨英、副教授杨娅娜,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康世刚,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秘书长陈瑞生,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余华云、副院长张林等专家莅临会场,指导南开与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重庆一中、沙坪坝小学承担的6项重点课题集中开题。开题会由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主管杜雪晶、靳正超共同主持。

集中开题会上,南开中学党委副书记吕珍律向长期支持、指导南开科研工作的市区各级教育部门表达诚挚感谢,并重点介绍学校“23345”战略规划,强调“科研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鼓励各课题组以课题为抓手,用扎实研究赋能师生成长,为“沙坪坝 老师好”教育品牌增光添彩。

南开中学党委副书记吕珍律在集中开题会上发言

数智赋能:助推育人方式变革

南开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肖力主持《数智赋能中小学育人方式变革实践研究》课题,特别邀请树人小学党委书记杨志渭携手研究。课题直面新时代教育转型命题,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智技术在中小学育人全过程中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以构建“数智融合—场景重构—方式转型”的理论模型为基础,重点围绕课程建设、教学创新、评价转型和保障机制四个维度展开系统研究。

在实践中,课题将推动AI课程与虚实融合资源开发,探索“AI+教师”双轨教学模式,并依托学校自主研发的AI·NK教育大模型,构建“学生成长画像”与“课堂画像”双轨评价系统,实现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循证的教学变革。课题组计划通过为期三年的行动研究,形成包括智能学件系统、数字资源库、育人制度等一系列成果,为实现“数智驱动、育人为本”的教育新生态提供实践路径。

5.jpg

南开中学教科处主任韩音作开题汇报

6.jpg

“AI提示词工程”工作推进会

7.png

南开中学现教中心主任雷扬介绍课堂智能评价循证系统

近年来,南开中学大力建设数字孪生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数字教育新领域,教育数字化建设已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学校自主研发的AI·NK教育大模型作为“智慧中枢”,在极低算力消耗下支撑千人级并发应用,首创“名师智慧+AI”的融合范式。“南南”学伴和“开开”教伴成功实现人机协同共育,优化了师生互动。2025年8月,南开中学与现代中庆合作成立“人智协同教育AI智能体实验室”,致力于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可计算课堂结构化研究,让教学评价更加精准科学。科创楼建成后,学校将联合国内领先的教育数字公司、一流大学共建科创实验室,进一步拓展数智技术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深度融合。

8.jpg

AI·NK教育大模型

9.jpg

南开中学学生AI素养课程体系

跨界融合:打破传统育人边界

綦江中学校长、南开中学原语文教研组长、督导室主任陆平主持《中小学跨学科学习机制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致力于破解当前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机制不清、策略不足等现实问题。该研究从管理机制、课程机制、学习机制与评价机制四个层面,系统构建跨学科教学的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该课题将依托真实教学场景,开发《高中文言文与中国古代史融合学习》《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跨学科养成》等典型课例与策略体系,为中小学系统化、常态化开展跨学科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本。

作为首批国家级“双新”示范校,南开中学在跨学科育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来,学校大力探索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跨学科育人实践,联合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开发医学科普、考古研学等校本课程;依托“教共体”“教研联合体”等平台,持续推动学科壁垒的软性溶解与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真实、有意义的学习图景,努力打破课程育人边界。

12.jpg

南开中学校本课程:医学科普课

13.jpg

语文跨学科主题活动学生作品展示

14.jpg

南开中学校本课程:考古研学

未来展望:绘就全新育人图景

南开中学的育人探索之路仍在延伸。数智化与跨学科,正如南开育人探索的“双翼”,共同指向一个更加开放、融合、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未来。南开中学的育人实践表明,教育的现代化不是技术的生硬叠加,也不是课程的简单拼接,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系统思维推动场景重构、流程再造与生态焕新。未来,学校将继续以课题研究为引擎,以课堂实践为土壤,在“数智化+跨学科”的双轮驱动中,走出一条具有南开特色、重庆气质、中国精神的基础教育育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