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开概况

伯苓精神薪火传

最近,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相继播出了大型电视连续剧《张伯苓》。作为在中国教育史上名重如山的教育家,其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课堂实践,不仅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且,对今天21世纪的中国教育同样具有不可多得的启示作用。重温张伯苓先生等一批老教育家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对于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电视剧《张伯苓》宣传照

《张伯苓》将主人公放置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潮中加以展现。观众从一幅幅教育救国的生动画卷,从一件件爱国爱教的具体事例,形象地揭示了这位教育家的崇高境界,博大襟怀,不舍追求和教育伟业。他留给中国教育界的不仅有南开名校这样的物质成果,而且还有值得后人仰慕的精神财富。作为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相当高的作品,《张伯苓》一开场,就有蒋介石父子离开大陆前三次登门力邀伯苓公赴台,蒋说张伯苓代表着人心,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争取;毛主席和周总理也挽留他参加新中国建设。可见这是何等重量级的人物。

电视剧《张伯苓》剧照

然而,在课堂内外,张伯苓又完全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长,视学生为己出的家长。张伯苓和严修为南开制订了40字《容止格言》,使学生一进学校就有整洁文明的外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造落后的国民性,因而始终注重为人,注重革新教育。针对当时中华民族“愚、弱、贫、散、私”的五大积弊,南开学校力图培养和造就具有良知、良德、良能的栋梁之材,尤其强调以“德育为万事之本”,他制订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不断求新,包括树立新风尚、追求新知识、发展新体育,还开了中国新话剧的先河。他信守“要谋事,先立德”,“顺民意,弃小利”的宗旨,不怕得罪权贵,即使经济上受到损失,也要“使学校成为世界上最干净的地方”,不使如同一张白纸的学生被假丑恶所污染。为此,拒绝了不干净的捐资;一方面,对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子关爱有加,免除了他们的学杂费,为他们增设奖学金。联想到当前中国民办教育也面临诸多艰难,而张伯苓的办学经历与办学精神无疑对中国的民办教育有着重要的激励和示范作用。

电视剧《张伯苓》剧照

张伯苓先生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就是要永远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的精神和文化的灵魂。张伯苓是中国新学的创始人之一,当时他对中国的积贫积弱深感痛心。他作为北洋水师学堂的毕业生和见习军官,在轮船上目睹了山东威海“国帜三易”的丧权辱国情景,联想到军力明显占优的中国海军,却在甲午海战中被日本打败,这不仅萌发了“中国不亡有我在!”的壮志,而且痛感要想改变中国现状,必先改造人,于是弃戎从教,立下了“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的宏愿。张伯苓说:“南开学校系因国难而产生,故其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许多场面一再出现“知耻而后勇”、“教育救国”的条幅,可以想见,“育才救国,以雪国耻”作为贯穿整部电视剧的主题,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含义的。实际上,这也是中国许许多多爱国教育家的夙愿,是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的一种执著不弃的精神。即使当南开被日本侵略者视为眼中钉,最后用炸弹摧毁铲平而后快,但张伯苓总是越挫越勇,仍然高喊着“南开南开,越难越开”。

电视剧《张伯苓》剧照

《张伯苓》通过主人公的办学之路,给今天的我们以多方面的启迪。比如在日新月异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办学更加需要世界的眼光和放眼全球的胸怀;比如搞教育务必从实际出发,要处理好学习他人所长与坚守国家与民族的立场的关系……在电视剧中,有许多镜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为了向走在前面的国家学习,张先生不仅东渡扶桑、远行欧美,去汲取办学的经验,而且高薪延聘了洋教授来天津执教。而当他发现英文教师约翰在课堂上向学生宣扬列强对中国侵略有功,并对中国国民用了“野蛮”的侮辱性字样时,他立即要这位洋教师道歉,不然就坚决辞聘,在学生面前,以生动现实的教育实践,大长了中国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同时,他也力劝学生“知耻而后勇”,继续学好英文和科学技术,坚决走中西文化教育融合之路,后来,张伯苓提出建“土货化南开”的口号,进一步明确了要做到民族的独立,必须有教育精神的独立,培养“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人才。

电视剧《张伯苓》留给今人的思考,将是深广而久远的。

 

《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