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开讲坛

家校共读会丨南开优秀毕业生家长杨朝霞女士讲述如何做“四者”家长

在育儿旅程中,家长们常遭遇沟通难题:孩子闭口不言,家长束手无策;对话易燃,一触即发;教导无果,孩子充耳不闻。这些问题,根源在于亲子间父母缺少深思熟虑的沟通策略。沟通,不仅是亲子间的桥梁,更是教育艺术。为此,我们举办了“青莲紫”家校共读会系列活动,旨在搭建一个成长与交流的平台,让孩子们在家长的悉心教育下,从依赖到自主,从觉醒到卓越。

青莲紫家校共育读书会是一个共思、共读、共学、共研平台,旨在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与理念共鸣。通过共同阅读精选的教育书籍,家长们和教师们不仅能够获得教育孩子的最新理念和方法,还能够在讨论与研究中深化理解,形成共识。这个平台强调平等与合作,使得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心得、分享经验,从而共同提升教育实践能力,为孩子营造更加和谐与富有成效的成长环境。家长们在这里找到了解决育儿难题的新思路,教育者们也获得了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灵感。通过这个平台,家校双方共同构建了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jpg

第四期“青莲紫”家长学校家校共读会,有幸请到了重庆南开中学高2018级优秀毕业生的家长杨朝霞女士。杨老师是树人小学年级组长,高级教师,重庆市优秀班主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杨老师的智慧与温暖,是陪伴孩子的有力法宝。用杨老师女儿的话说:我的妈妈是一位安静的倾听者、适度的共情者、平等的建议者、及时的激励者。

2.jpg

或许,对所有的家庭来说,杨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四者”,非常贴切地道出了家长在父母角色之外的四种身份。倾听者的接纳,共情者的换位,建议者的引导,激励者的唤醒,多种角色有效地构建了成长的立体空间。

在真实的家庭教育场景中,父母最容易呈现的是成人视角,即父母的身份决定着长辈教育晚辈的单一视角,而且这种视角在孩子成长渐变的过程中并没有随着孩子年龄、心理、学段的变化而变化。而视角的固化必然带来对教育细节的忽视。杨老师在“沟通的三个好”的“好方法”中详细地讲述了语言表达在亲子沟通中的智慧。

1. 通过表扬让孩子成为人格完善的人

表扬是塑造孩子积极人格的重要手段。当孩子得到表扬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被认可,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家长和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表扬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人格的完善:

(1)及时表扬

(2)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3)强调品质和价值观

(4)个性化表扬

杨老师举了一个例子让大家现场练习:孩子午休起来晚了,还有一股无名火。接下来怎么办呢?  

3.png

 2. 通过批评像刹车一样及时避开风险

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从而及时调整行为。家长和教师在使用批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性:及时指出可以帮助他们立即意识到问题。

(2)具体和客观:这样可以让孩子清楚地知道问题所在。

(3)提供指导: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提供改进的建议或解决方案,帮助孩子学会如何避免风险。

(4)批评后给予孩子正面的支持和鼓励,以保持孩子的积极心态和动力。

杨老师给大家一个具体讨论的情境进行演练。

 情景:孩子周末在家学习有些心不在焉。

 家长:开学这两周,整体做得不错,不过也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你自己觉得呢?

 孩子:……嗯,是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下午要参加同学的生日会,有点心不在焉。

 家长:等会儿还要给同学挑礼物,如果现在一心二用的话,作业质量无法保证,重做也挺麻烦的。

 孩子:我会认真的。

 家长:好的,期待你的表现。

杨老师真的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母亲,因为一名善于唤醒孩子成长的家长,多数情况下,与孩子沟通不会使用使令、祈使语气,而是选择商量语气。看似简单的语言背后,实则隐含着亲子之间的交流逻辑。

3.亲子沟通是为了唤醒孩子的潜能

父母的教育沟通其目的是引导,或是指出现在的错误,或是希望孩子更进一步。

语言信息的指向是孩子(本体)怎样去实现,而不是“我”要求你去实现。这就是从旁的唤醒,到孩子自我思索和觉醒的过程。

为什么人们常说家庭是成长最主要的现场,因为无数次的沟通中隐藏着无数次的唤醒,把成长中所有的问题变成——不是父母要孩子怎样,而是孩子自己应该怎样。成长中所有的自省、自律都源自自我的发现。

在近两个小时的分享中,杨老师从家庭的角度给出了家庭教育的具体举措,亲子交流的语言艺术、亲子陪伴的书信表达、家庭氛围的营造、家庭会议的方式等等。父母格局大,育儿天地宽。这个大格局中的主角是孩子,不是父母,这个大格局,是以长程的视野来看待孩子的成长。

印象深刻的是杨老师一首诗《你身后的那双望眼》:“在你的身后,有一双,你不曾注意的望眼,它一直盯着你瞧,一直追着你看。”

这正是万千父母的真实写照,我在你的身后,是关切者,引导者,唤醒者,陪伴者,但从来不是干预者、替代者。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父母、老师,都是这样的人。

"青莲紫"家校共读会系列活动中,我们围绕家庭教育的核心议题,推荐了《非暴力沟通》、《反思的爱 看见自己,看见孩子》和《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父母指南》等书籍。

有效的安慰需要家长感同身受

本期好书推荐由心理老师邹雨晨带来了《有效的安慰》一书。书籍中“我们安慰他人是希望减轻他们的某种痛苦”的核心理念指引成年人以同理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构建一个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助力孩子健康成长。这一理念强调了同理心的重要性,即在安慰过程中,我们需要真正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以此为基础提供支持和帮助。通过学习这些策略,家长们可以更好地在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给予帮助,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在情感层面上给予孩子温暖和力量。这样的安慰能够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起面对生活挑战的韧性和自信。

在自由研讨环节,家长们分享了亲子沟通的挑战与收获,多元视角的交流促进了自我反思,并从同伴与专家那里获得了宝贵的见解。

8.jpg

这一系列共读会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平台,更是启发深思亲子沟通的契机。家长们作为孩子心灵的灯塔,以倾听者、共情者、建议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呵护孩子的成长。我们通过家校合作,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让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相融合,共同绘制教育的新篇章。

期待下次家校共读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