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紫家长学校丨 复旦大学教授石磊做客家长AI课堂,解析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AI取代不了人,取代你的是会用AI的人”。4月19日,重庆南开中学“青莲紫”家长学校生涯规划课堂开讲,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石磊以《人工智能: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为题,为线上线下数千名家长剖析AI时代的教育转型方向。
知识边界模糊化:AI重构学习本质
石磊指出,AI与网络普及彻底打破了传统“自我知识”的边界。过去知识储存在人脑中,评价标准清晰;如今“人机协同”让知识触手可及,但成果归属难以界定。他举例称,学生用AI完成作文或物理作业时,能力边界已无法简单划分,传统评价方式面临根本性质疑。
面对这一变革,石磊强调家长需转变思维,“知识本身不再是核心竞争力,如何利用AI整合资源、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他建议鼓励孩子用AI探索非应试领域,如编程、作曲或跨学科研究,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明确“工具辅助”与“独立思考”的平衡点。
教育评价转型:从解题到提出真问题
“AI时代更需培养‘追问式思维’。”石磊坦言,AI时代,社会更认可“提出真问题并协调资源解决”的素养,教育需从“知识传递”转向“师生共探未来”。家长应引导孩子从“解题者”转向“问题发现者”。他引用“君子不器”的哲学理念,强调教育目标是培养能适应变化的“万能细胞”型人才。
“与其纠结孩子是否依赖AI完成作业,不如教会他们追问知识的前提条件。”他举例,物理教学中透镜成像的“倒立”结论并非绝对,若打破其成立前提(如空间维度),创新便自然产生。这种思维训练能帮助孩子适应未来社会“无标准答案”的挑战,成为主动探索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家长应对策略:平衡工具使用与核心能力培养
针对家长普遍担忧的“AI依赖症”,石磊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鼓励孩子用AI探索编程、艺术等非应试领域;二是通过设定实践目标(如开发小游戏)激发自主学习,将AI转化为“能力放大器”;三是建立家庭讨论机制,引导孩子反思AI工具的局限性。
他以手机使用矛盾为例,建议家长与孩子达成共识。“AI探索需服务于具体目标,而非无目的消遣。”例如,用AI辅助完成科创项目或跨学科研究,既能提升数字素养,又能避免沉迷。石磊总结称,AI焦虑本质是“能力恐慌”,但“善用工具者终将胜出”。
讲座结束后,家长纷纷表示,石磊教授的分享“既有危机意识,又有破局之道”,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清晰方向。据悉,南开中学于3月21日正式发布了“AI南开”教育大模型,构建涵盖课堂、实践、评价的三位一体体系,具备智能备课、学情分析、个性化辅导等核心功能。“南南”学伴激发学生潜能,“开开”教伴优化课堂效能,“南南”“开开”伴随师生共同拓展知识边界。
为促进家庭教育,加强家校沟通,密切家校合作,重庆南开中学“青莲紫”家长学校将每月定期举办家长公开课堂。欢迎广大家长关注“重庆南开中学青莲紫家长学校”公众号,了解活动详情,及时预约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