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校友之窗

88校庆·追忆优秀校友丨1947级校友周光召: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校友是母校永久的精神名片,母校是校友永远的心灵港湾。重庆南开中学建校88周年之际,学校官微特开设“追忆校友往昔,汲取精神力量”专栏,让全校师生充分了解优秀校友的奋斗历程与人生体验,更好激励教师为国家培养可用之才,鞭策学子成长为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青年。

“他是中国科技界当之无愧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科技界的‘掌舵者’之一。”他一生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从理论物理研究,到“两弹”研制,再到科技事业布局,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深藏对祖国深沉而炙热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庆南开中学1947级校友周光召先生的故事。

1.png

周光召: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理论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世界公认的赝矢量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1961年回国后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了重大贡献。1996年3月,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小行星“3462”命名为“周光召星”。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去学物理吧,我们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

1942年—1947年,周光召在重庆南开中学度过了五年求学时光,这段经历对他的成长和未来的科学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重庆南开中学,周光召遇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良师——数学老师唐秀颖。唐秀颖老师讲课生动,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这引起周光召对数学的极大兴趣。他不仅特别喜爱数学课,而且喜欢钻研,独辟蹊径地解开一个又一个数学难题。唐秀颖老师发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学生,更是悉心引导,因材施教。

以至于后来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后,周光召依然感念老师的培养,他表示:“在所有的课程中,我的成绩都不是非常好。是一位叫唐秀颖的老师,她给我的帮助最大,影响也最深……”

1945年,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同学陈远从原子弹爆炸中认识到物理学科的重要性,认为学物理最有前途,就对周光召说:“去学物理吧,我们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当时周光召正读高二,还没有上过物理课(高三才开设),但已在心中埋下科学报国的种子,遂决定将自己的未来献给这一神秘而强大的领域。

重庆南开中学院士墙(二排右六为周光召)

周光召为重庆南开中学师生题词“热爱科学”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1957年,周光召被派往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1959年至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拒绝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并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带走了图纸和资料。周光召得知情况后,义愤填膺,强烈要求回国从事原子弹研究。他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我愿意放弃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回国后,周光召隐姓埋名近20年,专心致志研制原子弹和氢弹。1964年10月16日下午,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跨入有核国家行列。杨振宁激动地说:“光召兄的回来,使得中国1964年爆第一颗原子弹早了一两年。”而面对盛赞,周光召谦虚地表示:“科学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制造原子弹,好比写一篇惊心动魄的文章。这文章,是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不下十万人谱写出来的!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家国情怀是最厚重的人生底色。”

直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光召才回归他热爱的理论物理研究事业。在理论物理所,他与苏肇冰、郝柏林和于渌在“关于非平衡量子统计的闭路格林函数”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论文成为物理学界的经典文献。可当得知自己可能要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时,他再次因国家需要,离开了科研岗位。“面对选择,周先生衡量的是哪个地方能发挥更大作用、为国家作更多贡献。”

 

“知识多不见得科学素质就一定高。坚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是包括科技工作者在内的全体公民都要终身学习和培养的。”家国情怀是周光召身上最厚重的人生底色。他先后三次放弃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只因自己的一腔报国热枕……

周光召

2024年8月17日晚,周光召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他一生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从理论物理研究,到“两弹”研制,再到科技事业布局,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深藏对祖国深沉而炙热的情感。让我们在怀念中铭记,在铭记中前行,将周光召院士的科学精神与高尚品德传承下去,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人间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