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招考信息

公能之路,探索之路——南开国际课程中心曾安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录取分享

图片1.jpg

曾安迪

南开国际课程中心高2021级学生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ED录取

专业:公共健康、神经科学

小 引

不久前幸运地提前被霍普金斯大学录取,多了不少闲暇时间。高中三年带给我从未有过的难忘经历与成长,每念及此,常常忍不住动笔整理记忆,回望三年来与南开的点点滴滴,就这样断断续续地写成了下面的心路历程,以资纪念。

图片2.jpg

初识南开

高一入校时,印象最深刻的是校园中遍地的“近代建筑群”文物标牌,以及满满一面墙的院士校友名录。课间时,倚窗吹着晨风,不远处图书馆和科学馆上两位“两弹元勋”校友题字透过薄雾在阳光中闪烁。城市的喧嚣被隔绝在校园外,剩下的只有南开独有的厚重历史感与学习氛围。

图片3.jpeg

不久,偶然在图书馆翻到了一本蒙灰的南开历史文集,试着随便读了读,开篇竟是张伯苓校长对校训的亲自解释:略显晦涩的前半句,“允公允能”强调自我提升与奉献社会;而后半句,“日新月异”,虽然易懂,但最难做到,代表着自省,以及对未知的勇敢探索。虽然早在入校时就知道了校训,但于我它终究只是平平常常的八个字,还没认真瞧过。这篇不起眼的简略校训释义,却给了我从未有过的心灵共鸣。

进入国际部后,每天面对的都是从未接触的全新模式:大比例英语教学,眼花缭乱的选修课程;眼前未知的恐惧让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八字校训中对冲破舒适区,探索未知的鼓励,恰好是解决我目前困境的不二法门。

这之后,校训成了我名副其实的座右铭,激励着我探索以往从未涉足的方方面面。

理科探索

从初中开始,生物类学科,特别是研究微生物的课题便吸引着我。它们精妙的结构、令人惊叹的复杂与微米尺度的体积形成了鲜明对比。

高一时,我迈出了学科探索的第一步,与4位志同道合的生物爱好者一起创立了“视菌体”生物小组。利用假期与课后的时间,我们一起在校内以及校外开展了一系列微生物实验,第一次体验了我们共同的梦想职业生涯。具体的实验操作外,我们还一起规划执行了两次完整的调查统计实验,分析了社区居民对微生物类传染病,以及新冠肺炎的防范意识。进行两次较大规模实验时,必须保证每个步骤都分毫不差:仅仅一个污染的培养皿都可能使最终数据可信度惨不忍睹。对于我们这些新手来说,操作绝不轻松,但随之而来的新鲜感却吸引着每位成员全力以赴。团队合作与计划制定从未显得如此重要,各位同学的特长与想法在交流中碰撞融合,带来了大家的创造力提升。三年间,我们的小组保持活力,成员们持续分享实验机会和活动构思;这样长的时间跨度让“视菌体”小组在年级中脱颖而出,也帮助我在申请季中展现对专业的投入与执着。

图片4.jpg

不久,疫情席卷全国,各式网课代替了线下实体课程,给了我更多时间探索平时难以接触到的专业课程。通过国内外网课平台,我自学了神经科学以及癌症入门课;2个月的课程中,通过深入剖析人体情绪、感受、思维及其具象化结构,我对生命的精密性有了更形象的理解。这些从未有过的新机会,外加新冠疫情的大环境,让我切实地感受到了各类疾病对社会发展的摧残,而随之而来的思考让疾病防治变得无比吸引我。这段时间,我终于决定了本科学习的方向:公共健康——既可以继续我对微生物的探索,也可以学习与其相关的传染病病理。这样的方向搭配,正好契合了校训中的“公”字,通过自我提升尽绵薄之力回报社会。

疫情中的思考与探索带来了回报,我收获了一直以来探寻的学科目标,明确了未来的方向。

 

人文探索

高一时,我曾着迷于书法,一笔一画让我想起了一个个细胞;单独来看,每一个笔画与细胞都似乎微不足道,但当它们汇聚成各类物种与碑帖时,却是如此震撼。可以说,对生物的喜爱似乎为我点燃了最初的艺术兴趣。不久,我开始向其他文科方向进发,利用课后时间探索古代文学。其中,元明清杂剧脱颖而出;戏剧化的情节与诗词韵律美完美融合,或表现亡国乱世,或讽刺官场百态,短短数十折就是不折不扣的典型社会样本,将时代变迁表现得淋漓尽致。

“雷雨”话剧节的到来给了我一个难得的学科探索机会——亲身体验戏剧构思,排练与表演的整个过程。我们班选择了一个现代化喜剧题材,以病房为背景,尝试展现人性的两面性,将善与恶结合起来。我尽力克服对未知舞台的恐惧,体会我的“老父亲”角色的心理波澜。演出的几分钟内,我切身感受到了古代杂剧演员们追求演出效果的努力,尽力倾诉角色的内心情感,浓缩冲突于小小一个舞台上。表演后收获的“最佳男配角”称号呼应着历史上杂剧演员激起的街头阵阵喝彩,仿佛我真正瞥见了历代演员们的内心世界;这样的难得经历让我在日后阅读时多了一份思考和理解,更能理解欣赏各类作品。

图片5.jpg

国际部对英语的高要求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同学中高涨的英语文学热情总是能激发一次次课堂中的思想火花:从美国移民文学探究美国社会种族融合问题、从澳大利亚民谣中分析其开荒运动的利与弊、从英美议会辩论中探究法国大革命的两面性。

这些讨论鼓励着我去探索曾经极少涉足过的西方文学内容。从毛姆的《On a Chinese Screen》入手,透过艺术化的视角,观察清末中国社会缩影:长江上的纤夫号子,城市深巷里的大儒,街头横行的殖民者。埋藏在历史深处的遥远记忆被毛姆诗歌一般的文字唤醒,百年前的句句对话由沙哑变得清晰;社会矛盾,阶级,新老文化的初次交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脚下这片古老土地的变迁浮现在眼前。这次尝试让我体验了西方文学的丰富可能性与表现力;之后,在英语文学课分享中,不同国家,时代,题材的作品不断成为我了解各国各代文化的一件件利器。

课堂之外

校园中的丰富社团带来了难得的领导力提升机会。高二竞选为读书会社长后,我第一次有了机会领导如此庞大的学生团体;未知的道路充满迷雾,但随着第一次主讲的“战火中的西南联大”例会顺利落幕,社团运行渐入佳境。讲座准备与执行,文档撰写与归纳,书吧运营安排与监督... 社团的日常组织工作紧凑而压力巨大。肩上的责任让我不得不对每一个决定深思熟虑,同时,也促使着我在学习与社长工作中寻找新的平衡,寻找可能的最大效率。不过,看着自己所主持设计的讲座,义卖,例会从离奇的点子变为现实,一张张例会海报渐渐覆盖整面工作室墙壁,随之而来的成就感是巨大的。

图片6.jpg

社团工作也凸显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面对显然不可能独自完成的一项项任务,社团成员的帮助不可或缺;每周的海报宣传,公众号运营,以及例会在各位社员的帮助下才成为可能。疫情期间,更是多亏历届社员的无私奉献,从未尝试过的每周线上例会才能次次成功落幕,最终使得社团安然无恙地渡过疫情考验。社员关系的维护,工作任务的分割则给我的领导能力带来了新的锻打,让我的思考更充分,更灵活,以期为社团运转扫清一切障碍。一年的社长生涯让我对团队合作与领导有了更多思考,收获了校园中一众志同道合同学的鼓励与支持。

图片7.jpeg

同学间组织的志愿活动同样改变着我的思维模式。高一协助护理运动障碍患儿的过程让我注意到了社会上这群被神经疾病困扰的特殊同龄人,他们的遭遇则促使了我在疫情期间向神经科学方向的探索;担任学校书吧管理员的经历则让我对纸质书籍与印刷术的历史与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并最终给我多篇相关随笔的灵感...

劳逸结合,事半功倍;绕了一圈后,闲暇时间的课外探索最终又给我的学科征程注入了更多灵感与动力。

图片8.jpeg

回头来看,三年以来不同方向的探索经历从来不是独立的:对细胞组织的好奇点燃了我最初的文科热情、人文方向的兴趣鼓励着我探索相应社团活动、而社区实践经历则将我带回了神经科学的领域;三者互相巩固,形成了一个循环,帮助我不断回忆来路,更好地了解自己想要的未来。或者说,不同学科的学习探索让我拥有多种迥异的爱好,却又能够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同一个学术目标。这一切背后的南开教育与公能精神,则值得我最深的敬意。回忆着过去的各处无心插柳,我庆幸在高中能偶遇南开,收获勇气迈步探索各项未知,并感受沿途与未来的壮丽风景。

 

 

 

高2024级国际班招生咨询火热进行中……

 

重庆南开中学国际课程中心

电话:023-65340583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南街1号南开中学第三教学楼4-5楼

扫码咨询

图片9.png

南开国际课程中心小助手